服务热线:
13206405565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方案

绿色东方—2005年中华环境奖候选人公示公告

详细介绍

  为表彰和奖励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或集体,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设立中华环境奖。2005年8月全面启动了“绿色东方—2005年中华环境奖”即第三届中华环境奖推荐、评选和表彰活动。

  经第三届中华环境奖评选委员会评选,“绿色东方—2005年中华环境奖”即第三届中华环境奖获奖者候选人已经产生。根据《第三届中华环境奖评选规定》,现将获奖者候选人事迹向社会公示(候选者排名不分先后),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欢迎在公示10天内,通过信函、传真或电子邮件反馈有关情况。

  中华环境奖评选办公室感谢对中华环境奖评选工作的支持。

  江苏省环境厅厅长。史振华积极地推进江苏省环保工作,使江苏省环保工作走在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前列。主要业绩有:一、建立齐抓共管的环境管理体制,实施省市长环保目标责任状,建立起了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体系;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纳入了各地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考核体系,并具一票否决权;制定了《江苏省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办法》;创建了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二、推动生态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江苏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体系调整。组织编制了《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三、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规律,增强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运用市场手段和价格杠杆,激活污水处理市场,拓宽环保投入渠道,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四、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建立街道、乡镇环境污染报告会和环保行政许可行为听证制度,对举报环境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公民实施奖励。五、实施环保队伍现代化建设,全方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环境监视测定、监察和宣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投资1.73亿元基本建成了全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1994年12月任鞍钢书记和总经理以来,结合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深挖节能降耗潜力,强化污染防治,合理规划利用“三废”,推行清洁生产,走出了一条节能降耗、综合利用、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道路,企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冶金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2%,并建成国内最大的西大沟工业污水处理厂,充分的利用二次能源以及实现废物资源化,组织对矿山进行生态环境恢复等。1995年以来鞍钢用于环保方面的投资12.64亿元,占鞍钢技术改造总投资的8.9%。在企业经济效益逐步的提升的同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鞍钢钢铁主体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0年被辽宁省评为花园式工厂,2004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河北省廊坊市委原书记。2002年4月,任廊坊市人民政府市长的他开创性地启动了廊坊市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廊坊市掀起了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新的高潮。2003年5月,廊坊市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0140 Ol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中等城市。两年来,他带领廊坊市的人民开拓创新、协调联动、线亿元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在环境管理体系完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城市燃气工程建设、城乡绿化、农业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治理、环保能力建设、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中小学生环保宣传教育、全民环境意识提高、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2005年1月,廊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环保总局ISOl4001国家示范区现场验收的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已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环境验收。

  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HSE(健康安全与环境)总监。在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建设中,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树立先进的环保理念,全方面实施环境管理创新。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一定效果治理和控制,林草植被覆盖率超过国家规定宜林(草)覆盖率的15%。在他的带领下,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开创了中国管道环境保护史上众多第一,即“开展了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评价及其科学研究工作,为中国石油创建了系统而宝贵的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技术标准,填补了国际上线性工程生态恢复技术上的空白”、“将管道铺设后生态恢复工作纳入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加以考虑、控制和建设”、“将工程建设的社会影响系统地纳入环境管理范畴”、“将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控制和管道安全联系起来”、“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概念引入工程建设当中”。姜昌亮曾获得“中国青年环境科技奖”,西气东输工程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已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环境验收。

  青海省环保局监督管理处处长。青藏铁路开工以来,在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实践中,首次在国内铁路建设史上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工程环境监理制。为规范环保行政监察工作行为,组织编制了《青藏铁路格唐段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手册》,《青藏铁路格唐段施工期环境保护手册》。他经常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施工沿线,忍着吃不下饭、头痛脑胀、胸闷气短、四肢无力、夜不能寐等高原反应,坚持进行现场监督与服务工作。几年来,他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对青海境内施工的8个工程局50个项目部进行了环保申报登记审查,对542处临时用地和大型临时工程逐点核查并不定期监督。2003年被省支援铁路建设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个人,2004年青海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省直机关2002—2003年度优秀员。

  桂林市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和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曾十分突出,水污染问题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桂林市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1998年以来,提出了“建设园林城、保护山水城,发展生态城”的目标,实施了以保护漓江为主线、“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为龙头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和建设,搬迁或关闭100余家污染企业,结合产业体系调整,推行清洁生产。在满足国家相关环境要求的情况下,自我加压,提出更高的目标。经努力,城市声环境保持较好等级,城市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7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危险废物处置率为100%、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100%达标、漓江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通过市区两江四湖的治理,内湖水质由V类或劣V类提高到III类。自然保护区覆盖率24.7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41%、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6.46%,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经济保持持续9%以上增长率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保持了优良水平。1996年以来,在全国环境重点城市综合考评中,每年都名列前茅。2003年以来,桂林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工作城市”称号。

  包头市是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曾一度被称为“全国污染第二城市”,并以氟污染闻名于世。1992年,包头市政府依照国家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指示精神,开展了工业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环境整改治理等方面的综合整治工作,相继颁布了《包头市环境保护条例》、《包头市环境综合整治条例实施细则》等128件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组织实施了几百项环境改善工程和科研攻关,有100多项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2004年底,包钢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高炉、转炉煤气实现循环利用,取得经济效益15600万元。铝业基本形成电、铝、灰、气闭路循环体系。包头钢铁铝业经济总量翻了五番,排氟量减少了57.5%。氟污染人群出现的氟骨症得到消除,牲畜长牙病得到根治。2004年全市GDP达到608亿元,人均超3000美元。全市工业产值增加了6倍,工业废水排放量却削减24.2%。包头市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联合国人居奖”,2005年由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等十几项国际和国家级荣誉称号。

  沈阳市是个老工业城市,曾一度污染十分严重。沈阳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正式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设想。四年来,沈阳市政府从城市工业结构调整入手,以“绿化年”、“环境年”等活动为有力载体,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有力措施,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建设,先后投入l77多亿元,实施项目千余个,全方面推进了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通过调整和改造使中心城区工业公司密度由“九五”时期的每平方公里14.5个下降到1.7个,重污染行业全部搬迁出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污水处理厂5个,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1%;新建2座垃圾处理场,使全市生活垃圾得到了100%的无害化处理。植树1900万棵,绿化覆盖率由2000年的23.91%提高到40.65%;对42公里长的浑河城市段进行了污水截流和清淤整治,改变了污染严重的状况。建设并改造了一批人工湖,使全市水面积率由2000年的2.43%提高到4.06%,共拆除3240根烟囱和1250座锅炉房,成为全国集中供热率最高的大城市,使大气优良天数由2000年的73天提高到2004年的301天。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4年保持2位数以上的上涨的速度的情况下,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沈阳呈现出“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改变”的喜人局面,2004年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安徽省颍上县八里河镇过去由于地势的原因、水灾频发,群众生活贫困,是有名的贫困乡镇。80年代后期,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努力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变水害为水利。先后开挖沟渠633条,合理配置水资源。依托低洼地改造建成了2万亩水面皖西北水产基地,以生态学原理指导水产养殖,保持生态平衡。坚持不办有污染企业,科学指导农民扩种无公害水稻和池藕、茭白,增加农民收入。村村建有沼气池,将八里河数万亩耕地变成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增加滩涂地面积13800亩,重点保护十几个野生鸟岛,在低洼地上创建的3600亩国家AAAA级风景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改变了过去恶劣的自然环境,取得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成绩。镇旅游业、生态农业、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公益事业逐渐完备,群众安居乐业。200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2.4亿元,人均收入3150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称号。

  周庄镇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近年以来,镇政府坚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就是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指导, 制定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全镇环境规划经多次修编更趋完善;镇政府花大力气推行产业体系调整,一批生产的基本工艺落后、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和商业被搬迁和关闭,成功构建起了以旅游三产、高新产业和新型农业为主体的科学高效的产业体系;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全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全镇污水的统一排放处理。采取大面积种绿和“见缝插绿”的办法实现了绿化和美化共有的目标。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用于环保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已达300天以上,水体质量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品质衡量准则。2004年全镇实现GDP 12 亿元,财政收入 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8476元,:评为“迪拜联合国人居奖”、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等。

  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2004年实现出售的收益43.5亿元,利税6.8亿元,列中国化肥100强的第一位。该公司历经十几年的艰辛探索,创建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三条高相关度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产业链。硫元素的循环率达89.8%、磷无素利用率达92.3%、系统用水循环率达89%、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5.9%,使基本的产品成本降低了30%—50%,对企业年总产值的贡献率达40%,企业内部的废弃物近似零排放,其循环经济运行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形成了结构紧密、共享共生的生态工业模式,变成全球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年成功运行经验的生态工业系统代表,被称为“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并继续发展一批生态工业示范项目。同时,捐资1.153亿元,为改善当地老百姓人蓄饮水困难和生态农业,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中国神华神东煤炭分公司位于内蒙和陕西交界处,公司在建成全国最大的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的同时,积极进行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以控制生产对环境能够造成的影响为基础,实现源头治理;以废物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措施,实现循环经济;以综合治理为补充措施,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大力开展清洁生产,研发出井下废水过滤净化技术,使井下污水净化至饮用水标准,电厂将矿井排放的矸石完全利用,洗煤厂实现了闭路水循环,9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4万吨,全部用于绿化灌溉。该公司取得矿权开发面积661平方公里,目前已开采面积56平方公里,而进行生态治理面积达145平方公里。较好地解决了大规模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多年来在恶劣的沙区环境中,一直把封沙、治沙,变荒漠为绿洲作为与矿业开发同等重要的事情摆上建设日程,投资5亿元建成50多平方平方公里的绿洲。被专家称为奇迹般的成就。使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加强生产环节的环境管理,实现了清洁生产,建成了我国也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清洁煤矿区。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位于江西省境内,该公司作为一个集采、选、冶、加工生产于一体的大规模的公司,由于行业特有的污染特点,又紧邻鄱阳湖主要水系和长江,周围环境敏感。江铜集团在建设和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完善、提高、创新生产技术和装备,积极控制和治理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生产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综合利用资源,复垦植被,恢复厂矿区生态环境,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促进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公司所属贵溪冶炼厂、东乡铜矿、永平铜矿先后被授予“环境优美工厂”、“环境优美矿山”称号;贵溪冶炼厂二期工程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称号。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宝钢分公司成立于1994年,坚持“控污染、节资源、兴利用,建设生态型钢铁企业”的方针。一、二、三期工程环保投资43.4亿元,约占总投资的5%,其后持续改进、不断的提高追加投资,如自备电厂2#机组烟气脱硫项目投资达2亿元,近期将陆续进行1#和3#机组脱硫项目。大力推广和应用清洁生产技术:CDQ干熄焦余热发电、厚料层烧结、烧结烟气余热回收、高炉喷吹煤粉、高炉煤气发电、转炉煤气LT干法净化和除尘灰热压块、转炉污泥泵送回用于烧结、滚筒法钢渣处理…。2004年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99.9%;吨钢能耗675公斤标煤,吨钢耗新水4.0立方米,远远领先于国内同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水循环利用率97.62%、钢渣综合利用率100%、厂区绿化率41.8%。 1998年在全国冶金系统首家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十分重视环保工作,环保设施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4%。同时,坚持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设计精良、环境友好的汽车产品,在产品从设计、研发、采购,到制造、销售的所有的环节体现对环境的友好,还要求供应商提供同样的环境标准的配件。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不仅专注自身的发展,还体现了社会责任和义务,先后资助若干环保项目和活动。其设立的“福特汽车环保奖”,宗在鼓励各阶层人士热情参加保护本地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活动,奖励金额已达1,200万人民币。“福特汽车环保奖”于2000年进入中国以来,每年颁发100万元人民币奖金。在已进行五届的评奖活动中,共有79个中国的优秀环保团体或个人获得了“福特汽车环保奖”的奖金资助,对促进中国环保公益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村农民。牛玉琴家住毛乌素沙漠南缘,面对沙漠的危害,立下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决心。1985年牛玉琴与镇政府签订了为期15年的万亩荒沙承包合同,她通过变卖家产,借贷和县林业局的帮助,解决了资金问题。从此,牛玉琴一家三代7人和雇用的16名帮工,每天起早贪黑,步行到15公里以外造林种草,当年造林种草达6600亩。第二年春天,毛乌素沙漠的特大风暴将栽种好的林草吹倒,她与家人及雇工吃住沙地,日夜奋战,终于让8万株杨树、榆树和沙柳又重新站起来。在丈夫去世后,她克服各种困难,继续着治沙事业。十几年来,她治理荒沙面积达1l万余亩,在她带领下,当地农民先后承包了10多万亩荒沙进行治理,使昔日的沙海变成今天的绿洲。

  铁道部副部长、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孙永福主抓青藏铁路建设工作,针对青藏铁路沿线地处世界上海拔最高、沿线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生态保护任务极其艰巨的特殊环境,提出了建设生态环保型铁路的奋斗目标。他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十分爱护青藏高原一生一山、一草一木,十分爱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指示精神,在青藏铁路建设之初,就提出“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铁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他与建设、设计、科研、施工、监理单位研究提出青藏铁路建设总体目标,认真组织并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狠抓环保措施落实,深入到艰苦环境的现场,指导和检查工作。他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努力构建环保管理新模式,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引入环保监理制度,创造性的建立了建设、施工、工程监理、环保监理“四位一体”的环保管理体制。他格外的重视环保科研工作,组织科技力量攻克环保难题。在设计选线上尽量绕避自然保护区或不改变区域地表结构现在的状况;在高温高含冰量及湿地地段尽量采用桥梁工程通过,保护湿地、植被和野生动物自由迁徙;铁路必须穿越湿地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水源的联通性;设置足够的动物通道,满足动物活动的需要;采取严格措施,保护江河湖泊水质不受污染;严控施工用地,及时恢复地貌景观,使沿线自然环境得到一定效果保护。孙永福为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保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在全体铁路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青藏铁路已建设成为一条生态环保型铁路,成为雪域高原上一条亮丽的绿色风景线,为我国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树立了光辉典范。目前青藏铁路建设已基本建成,国家主管部门多次检查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环保工作在国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具备极其重大的示范作用。

  云南省昭通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技师。长期在昭通市大山包乡考察、保护、救助黑颈鹤,同时对川西高原调查黑颈鹤的迁徙路线、新疆无人区——阿尔金山依协克帕提黑颈鹤繁殖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对黑颈鹤生存困境向政府和社会呼吁保护黑颈鹤。十四年来,花费了近八万元用于购买玉米、土豆在黑颈鹤觅食困难时,进行人工投食救助黑颈鹤;他还用于制作宣传版面,租用发电机、录像机、电视机为村民放映保护黑颈鹤、保护自然环境的宣传。1998年,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保护黑颈鹤的民间组织——昭通黑颈鹤保护志愿者协会,带动了更多的人们来共同保护野生动物,推进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目前有会员400余人,救助了九只伤病鹤,为黑颈鹤投食六万多斤,并进行了城市、农村、学校的“关爱黑颈鹤”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了保护黑颈鹤工作。

  海南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董事长。香港投资者,原籍海南省文昌县东路镇名人山村。上世纪80年代初返琼投资,积累资产曾经达2亿元。1993年回家乡名人村,创建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并创建乡村森林公园、白鹭湖山庄等项目。10多年来,投巨资、倾心血,专注致力于生态保护,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有力拉动周边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区域和谐社会做出极大贡献。邢诒前投入了2亿多资产,原积累的资产已耗尽,换来的是,保护区发展到了32800亩,整个方圆森林连绵,特别是自然林、古树、珍稀林木保护完好;各种植物包括草类、花卉、水生原体、其它植皮、热带生物连片保护且显多样化;土壤、水保护良好基础上变为优化;本地野鸟和候鸟大群回归、长驻这里,祥和繁殖栖息,构成巨大奇特景观。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青藏高原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每年至少有2万只惨遭非法武装屠杀,种群数量在盗猎分子的枪口下急剧下降,濒临灭绝。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排除万难,开始了艰难困苦的保护工作:一是严厉打击盗猎犯罪,严格开展保护工作;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良好形象;三是争取社会支持,促进保护事业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有效保护,可可西里境内和近周边藏羚羊种群由1998年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目前的5万只以上,现在不仅在保护区腹地,就是青藏公路沿线也能随时看到许多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动物悠闲地生活、栖息。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生存。

  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成立于2000年,先后数次组织生态环境综合考察,是首家披露长江源的系列生态问题的环保组织,并于2001年在可可西里建立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此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志愿者,围绕青藏铁路建设先后开展了“藏羚羊种群数量调查及迁徙保护”、“青藏铁路沿线的垃圾情况调查”,“长江源生态人类学调查”,“长江源唐古拉乡畜牧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调查”等活动,并向青藏铁路设计、建筑设计企业及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建议,成为民间参与环境保护决策的成功范例。该组织还出版了《长江源》和《长江魂》两本环保图书;策划 “长江源”环保纪念碑(江题词)的建立。连续多年组织志愿者到可可西里开展系列环保活动。

  全国妇联宣传部自1997年以来,围绕“妇女•家园•环境”,提出“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理念,积极组织并且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每年都有新的主题。

  1997 -1998年,组织并且开展了“妇女与环境”知识竞赛、“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环保行动以及“妇女与环境”研讨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妇女与环境知识100问》。1999年,组织各级妇联开展了改善空气质量、治理水源污染等四项妇女环保活动。2000年,组织并且开展了“消除白色污染”活动,向妇女发放布袋子上万条。 2001年会同水利部在十个缺水城市开展了“2001妇女参与节水”活动。2O03—2005年,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开展了“绿色家庭”系列宣传。编辑出版了《走向绿色家庭》一书,在全国开展了“绿色家庭”知识竞赛,组织各地评选绿色家庭。积极倡导和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松岗镇桃园中学教师。1995年自发成立“生物与环保”兴趣小组。该小组以关注生态,拯救珠江为主题,组织和指导青少年开展环保科技及宣传活动,至今已整整十年。苏永善为志愿指导教师,不收取任何报酬。学生自愿参与、免费参加活动,于每年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开展活动。小组成员以本学校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多间学校,每批学生几十到几百人。苏永善不仅通过开设讲座、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等活动进行环保教育,同时还开展了环境污染调查研究。他指导的学生连续四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环境科研项目竞赛和交流活动,获国际银牌两枚、国际第三名一项、国际提名奖两项,创造了我国教育史上连续四次由普通农村学校学生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的奇迹。他的学生有4人取得重点大学保送资格(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6人取得重点高中保送资格。苏永善的环保科技活动及教育模式,已使约两万青少年受益。

  黑龙江省大庆市环保志愿者。他十几年如一日,为保护生态环境,默默地奉献着。赵森林义务环保讲座1000余场,听众10多万人。参与组织大型环保活动100余次,自筹资金制作旧电池回收箱100多个、节水桶100个、环保日记本2000余本、环保宣传单20000多张。推动了大庆市创建国家级绿色学学校和省级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向政府提环保建议38项,他还自费拍摄了环保动画片《环保战士》。他的环保宣传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行程几十万公里。人们称他为“环保战士,环保斗士,…”等他先后荣获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个人,优秀环保工作者,十佳环保志愿者,文明城市监督员等称号。

  中央电视台记者。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并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是目前在中央电视台连续从事环境新闻报道时间最长的记者。在中央台采编播出环境新闻达1200多篇,有20多篇作品获环境新闻奖。多年来,惠志军采访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包括台、港、澳地区),从“三湖三河”的污染治理到长江、黄河的生态保护,从关闭“十五小”到“一控双达标”,报道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的所有的领域。1997年淮河流域达标排放及“零点行动”;1998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建设万里文明海疆”;1999年“保护母亲河”行动;2001年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长江生命河”。在中央台国际频道中,有关我国环境保护的新闻很多出自于他的手笔。他还深入到全国30多个自然保护区采访,拍摄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为宣传我国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做出了贡献。在采访第一线中,经常既采写又拍摄,身负几十斤的摄像器材、翻山越岭,过滩涉水,对环境保护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他先后荣获2001年 “地球奖”、2003年中华环境奖提名奖、2004年中国保护臭氧层贡献奖。